——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——
文艺行业垂直网站银幕内外:被遗忘的 "团圆梦"
《回家》的主角是一位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,他反复擦拭全家福、练习与儿子见面时的对话,却在电话里听到 "公司临时出差" 的托辞。戚洋导演通过 "等待 - 失望 - 自我安慰" 的循环叙事,将老年人面对亲情疏离时的孤独与尊严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 "渴望被需要" 的心理困境,在现实中并不鲜见。据北京日报 2024 年调查显示,我国近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,农村地区比例高出城市 8.7 个百分点,而子女缺位是导致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。
老龄化浪潮下的系统性挑战
影片中养老院里 "集体失语" 的老人群像,折射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的深层矛盾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数据显示,2025 年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已突破 2.2 亿,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,机构养老却普遍存在 "重物质轻精神" 的短板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徐坤在《老年心理解码》中指出,老年人面临的 "退休综合征"" 空巢焦虑 "等心理问题,若得不到及时疏导,可能诱发抑郁、认知障碍等疾病。书中收录的 35000 个案例显示,许多老人将" 子女主动联系 " 视为最珍贵的情感慰藉。
破局之道:构建 "精神养老" 新生态
针对这一社会痛点,多地正在探索创新模式。民政部推动的 "老年助餐 + 文化服务" 项目,通过社区食堂搭建社交平台;长沙市天心区则推出 "时间银行" 互助养老模式,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陪伴服务。北京 "爱心传递热线" 的实践更具启示性:通过 5 条专业心理援助专线和线下活动,帮助老人重建社会联结,其 "助人自助" 的理念已写入北京市 "十四五" 规划。专家建议,应进一步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,推广 "智慧养老" 技术,同时完善家庭支持政策,将子女精神赡养纳入社会信用体系。
从银幕到现实:唤醒社会共情力
《回家》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问题,更在于激发改变。影片结尾当老人看着全家福在心里说着 "我在这里吃得好,睡得香你们放心吧" 时,观众的眼眶湿润了。这种情感共鸣,恰是社会进步的起点。正如影片制片人郝华英所言:"我们希望这部作品成为一面镜子,让每个家庭看见父母的孤独,让整个社会听见银发群体的心声。" 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,如何让 "回家" 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,更是心灵的温暖归属,这既是艺术创作的永恒命题,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课题。这场关于 "老有所养" 的讨论或将持续升温。当聚光灯暗下,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眼神、欲言又止的话语,终将在社会的共同关注中找到答案。